母校110华诞《像阳光一样温暖我——我的大学集体》征文来稿: 追忆在清华大学“露天社”的日子
“我在露天的小屋里消磨了不少的时光,小屋有唯一的一扇东窗,近处是一片瘦瘦的垂柳,孩子般的纤弱,不时款摆着柔腰,似乎在诉说着某个凄美的故事;远处是澡堂的烟囱森然干霄,间或有几抹灰烟淡然飘逝,去追逐光阴纷扬的碎片:这些再熟悉不过了。”
露天社的同学们,前排左起:徐国强、李豹,后排右起:李石、罗怡
这段文字是《露天报》第九任主编、物72班徐国强在2000年新世纪来临之际为纪念《露天报》创刊七周年而写下的。这篇纪念文章的标题是《天天天蓝》,当时露天社的社员们曾为其英文翻译应该是day day day sunny, 还是day day day blue争论不休。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回想起在露天社度过的岁月,“sunny”和“blue”都涌向心头,五味杂陈、难以言表。
露天社最初发端于影协,是影协下属的电影文化报社,而影协的第一任社长则是大名鼎鼎的胡钰。后来,露天报社从影协独立出来,继续着校园里的各种电影文化活动,还张罗着校园里唯一的一份电影文化报纸。清华园里流传着许多关于露天社的故事:搬小板凳看露天电影、社员通宵达旦排版露天报、电影明星做客露天沙龙、露天剧场一票难求、元旦通宵电影晚会媲美西大狂欢、露天社员原创剧本获奖……露天社,渐渐活成了清华园里的传奇。
“露天”电影时常能见证莘莘学子们的爱情,这是露天社成为传奇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加入露天社,是S君推荐我去的。一到露天社的小办公室,我就被社员们对电影和人文的热情感染了。大家聚在一起讨论“露天剧场”放什么电影,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电影的好坏、演员的演技、电影延伸出的内涵和意蕴……定好片子后,大家就分头行动,一些同学写海报、一些同学贴海报、社长负责和大礼堂经理联系电影胶片,副社长负责收钱卖票……欢声笑语、井井有条。
露天社放映最多的是两种电影:爱情片和恐怖片,而这两类电影都是恋爱中的男生女生最爱看的。记得我刚进露天社时,有一次和S君一起看“露天剧场”放映的《甜蜜蜜》,黎明和张曼玉演绎的青涩恋情让我们极为感动,而邓丽君的歌声如天籁般甜美动听。在那之后,我就经常坐在S君的自行车后座上,哼着“甜蜜蜜”的曲调,想象着我们俩就像黎明和张曼玉一样相爱。
“露天社”的同学们一起户外活动
有一年的“女生节”,“露天剧场”放映的是张柏芝主演的《星愿》。那时,我已经是露天社的社长。我印象很深,在大家讨论的时候,一个大二的男生特别激烈地主张放《星愿》。虽然有社员不同意,我还是做主放了这个电影。后来,这个男生私下里感谢我,告诉我他们看了这部电影后,他向心上人表白成功了。后来,他的心上人也成为了我的社员。那时,我第一次意识到电影的力量,好的电影能让人们感同身受,帮人们留住那些美好的瞬间。
“露天剧场”也放过好几次恐怖片,每次要放恐怖片社员们都特别激动。记得,有一次社员们决定放老版的《画皮》,有一个女生自告奋勇地要写海报。后来,我们看到她写的海报是:“惊悚恐怖片,让你彻夜无眠!”,还专门用红色颜料滴上去,像血流下来一样。其实,老版的《画皮》一点儿也不恐怖,但校园里的男男女女都被海报忽悠了,成双成对地来看电影。
露天能成为传奇,还因为其开放的精神。“露天社”的英文是Open-air Association。露天社员们是这么解释OPEN这几个字母的:Original(开创)、Persevering(坚韧)、Enterprising(勤勉)、Natural(自然),这四种品质被社员们称为“露天精神”。
最能体现露天精神的要数露天社的特色活动“露天电影”。2001年的夏天,露天社举办了一次免费的露天观影活动。在东操外面的篮球场,巨大的银幕早早地树立起来。下午,天还没黑,露天社的社员们都来了,激动地等待着夜幕降临的时刻。夏日的傍晚,凉风徐徐、霞光微现,期盼已久的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走来:搬来宿舍的凳子,吉拉着凉鞋,摇着折纸扇,悠闲自在。晚上七点钟,电影准时开始,放映的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那时,这部电影刚刚开始在国内高校流行。之前,《大话西游》票房惨淡,几乎注定了惨败的结局。但是,无厘头的幽默似乎恰恰是清华学子能懂。开始,这部电影悄然在水木清华BBS上成为热门话题。接着,校园里有更多同学开始关注这部影片;直到,电影中的各个细节都被同学们背得滚瓜烂熟,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演绎出新的版本。那天,在放映过程中,同学们不断爆发出肆无忌惮的笑声、喊声、惋惜声……好一个自由浪漫的仲夏夜之梦!
露天社能成为传奇,还得益于一份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报纸。所谓“人文”不过是“人”和“文”的组合。围绕“人”,会发生千奇百怪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电影中不断上演;“文”则是观影者的思考,观点、心得、感想……通过不断地书写而得到交流。
让人备感骄傲的是,露天社的运行是自负盈亏的:收入来自“露天剧场”的盈利,这笔钱一方面要付租借电影胶片的租金,另一方面还要付每期《露天报》的印制费用。《露天报》是免费发放的,每期印数2000份,这是露天社最大的开销。有时候,露天社会入不敷出,社员们就想办法拉赞助。最后,印报纸的复印店同意每期报纸赞助露天社500块钱,条件是在报纸上给复印店印一条广告。
露天社社员罗怡当年在露天社海报展留影
解决了资金问题,社员们就可以安心地编报纸了。露天社最初是以《露天报》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电影文化社团。因此,露天社的每任主编在社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我在露天社时,《露天社》的主编是S君。S君会使用方正的报纸排版系统;在报纸付梓的前几天,S君总是在露天社的办公室里挑灯夜战;S君能写好长的文章,甚至在报纸上开专栏;……S君深得社员们景仰。当然,露天的所有社员都会给露天报投稿,这些稿件中有影评,有诗歌,有散文,甚至有小说。我自己就经常投稿,写过《甜蜜蜜》的观后感、题为《清华女生》的散文、还有许多诗歌。1999年年末,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露天社出版了一期八个版面的报纸。报纸印出来,拿在手里厚厚的一沓。我站在七食堂门口,送到一个个素不相识的同学手中;那种沉甸甸的感动,让人至今难忘。也许,正是这种纯粹出于兴趣的执着,不计回报的付出,日复一日的坚持,延续了清华人文的脉动,让“人”和“文”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露天社之所以会有传奇色彩,还因为它的成立和发展与许多著名人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胡钰,露天社的老祖宗,是清华的第一届的“十杰”;《露天报》创刊之初,清华校长的张孝文为报头题字,而清华的老书记胡显章曾两度为《露天报》题词;著名导演陈凯歌曾做客“露天沙龙”,与清华学子畅谈《霸王别姬》;著名学者张岂之、杨东平等也曾受露天社之邀,与清华学者交流电影文化;……露天社可谓名人辈出,叱咤风云。
露天社自成立以来,几乎年年都被评为清华“十佳社团”;2001年,鄙人不才还为露天社夺得了清华历史上唯一的“最佳女社长奖”。
露天社放电影,时常的盛况惊人,5块钱一张票,买票的人从大礼堂一直排队到二校门。
……
露天,清华人心中的传奇,一个极美的传奇。
露天,极美的一个词
露天,极美的一个词
那是蓝天,白云,绿色窗子和西红柿
正像流传已久的文字?
而露天是一个房间
一个装满一屋子故事的房间
要知道,我时常独自在这里感受
夏日五点钟的阳光
如丝绸般的缘分
在阳光中翩翩而至
犹如一朵结着愁怨的丁香
让整个房间充满了神奇
多少年了
没有人能够知道
那些熟悉或陌生的人
谁曾陶醉于这丁香的神秘
曾在这里放飞了欢笑
又结了怎样的愁怨
没有人能够知道
那些不知寒暑的夜晚
有谁在这里静听风雨
指着星星说下誓言
没有人能够知道
那些激情澎湃或是缠绵悱恻的时刻
是谁曾轻轻抽泣
又是谁掀开了岁月的窗帘
泄漏春夏秋冬的秘密
当墨香四溢的文字间溜掉的
多少动人的故事
都成了往事
还是,没有人能够知道
这陶瓷茶杯里热气升腾的秘密
如果墙会说话
也许,她会保持沉默,在低眉含笑间
李石校友近影
1979年2月生于贵阳,1997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2001年本科毕业后,因兴趣所致,转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攻读伦理学硕士学位。2004─2007留学意大利,在罗马LUISS大学攻读政治哲学博士学位。2008─2009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任教。2016─2017在英国剑桥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哲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已出版专著三部:《积极自由的悖论》(商务印书馆 2011年),《自由:公共领域的私人空间》(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2年),《平等理论的谱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以及《北京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李石在清华求学七年,期间一直热心于学校的各类人文活动。1998-2000年,李石参加学生电影社团“露天社”,并于2000年任社长;其间组织编辑清华校内极具影响力的学生人文刊物《露天报》,一月一期,印数2000到4000份,还在2000年获得清华大学学生社团“最佳女社长”称号。2001年,李石创办了清华大学第一家学生新诗社“火石新诗社”,并定期出版社刊《火石诗歌》。其诗作《露天,一个极美的词》被收录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诗集(新诗卷)》中。
征文启事
亲爱的校友:
2021年是母校110周年华诞,在筹划制订面向110周年校庆活动方案时,校友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清华校友总会在征求校友意见的基础上,拟出版专题书籍,其中有一个关于集体的专题:《像阳光一样温暖我——我的大学集体》(暂定名)。
集体生活是清华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当你在大学中,遇到一个优秀的集体,她会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你的学习和生活,并且温暖你的一生。那些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见证了你从懵懂蜕变为成熟;那些和你一起共度大学岁月的同学,成了你一生的好兄弟、好姐妹;还有那与你志趣相投的社团伙伴们,在你情绪低落时,给你重要支持,在你开怀大笑时,与你分享快乐。那些难以忘怀的瞬间——那曾让你大笑、让你开心,或让你沮丧、让你流泪的每一个时刻,都镌刻在你的记忆深处。大学集体,留住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青春时光和少年芳华。
大学集体,也是珍贵的情商教育课堂。在与身边人的相处中,你磨练了性格,收获了成长,习得了宽容(同理心),懂得了合作(团队精神)。大学同窗也成为走上社会后,相互激励、扶持,陪伴成长、共获成就的那一群人。
若有诗意藏于心,岁月从不败华年。我们热诚地邀请你,写出你所在的大学集体的故事,与或院系、或班级、或社团等各种集体有关的回忆。我们相信,这些在校期间难忘的故事,这些尽管离开清华,仍延续感动的故事,将激励其他清华校友,特别是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更好地传承和光大清华的集体精神。
以上专题,如果有院系、年级或班级征集到足够可以单独出书的素材,校友总会将负责出版。
来稿须知:稿件要求原创,字数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能提供与稿件内容相关的历史照片最佳。请附作者简介、近照及联系方式。
截稿日期:2020年10月31日
投稿邮箱:th110_xycbw@tsinghua.org.cn
清华校友总会
2020年3月
【2020-51期】
欢迎关注
清华校友总会官微
获取更多资讯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